王大珩:如果我不为国家做些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一项项辉煌的成就,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却铸就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豪。
1942年,彼时还在英国求学的王大珩偶然得知了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招聘一名实验物理师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究。这时候他距离取得博士学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此时他想的却是“我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技术啊!”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读的博士学位,在昌司公司的技术开发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为此,好友钱三强曾说:“大珩不是不知道没有博士学位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但他为了国家将来的需要,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1948年,王大珩满怀报国之志回到祖国。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在1953年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同志们相继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倍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以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俗称“八大件、一个汤”,一举填补了新中国在光学领域的空白。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还带领近千人的队伍参与了“两弹一星”项目中有关国防光学方面的研究任务。在晚年住院时,王大珩仍然放不下工作和科研。有人劝他多注意身体,少考虑一些问题,他总是回答说:“如果我不为国家做些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节选自中国科协之声